Catherine Sellers 凱瑟琳‧雪勒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 閱讀更多關於Catherine Sellers 凱瑟琳‧雪勒
-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 瀏覽次數:2144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丹妮爾.斯蒂(Danielle Steel)是全美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她一共創作了84本小說,在47個國家以共28種不同的語言發行,印刷量超過590萬本。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yaohui0528 replied on 固定網址
15歲的差距畢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作者一開始就來個天雷勾動地火的話
我是絕對無法接受的(想到就。。。。。。)
但蕾維爾‧史賓瑟的功力實在了得
把這中間的過程
感情的轉折
描寫得非常自然
於情於理都不覺得突兀
再者
克瑞雖小詩莉15歲
但心智成熟度的健全
不亞於一個40歲的男人
所以能互相吸引
也不足為奇
文中穿插著傑得的故事
看了也不禁為這小孩感動心痛
更為瑞克的過往留下同情的眼淚
總而言之
真是本賺人熱淚的書
幸好最後有洛德和卓伊的大力相挺
有情人終成眷屬啊!!
題外話
上面的文案介紹中 在最底下出現了這一句
"作者書的內容總是很勁爆,讀來有點沈重的感覺,給心臟強一點的人看比較好…"
對照書本文案
並沒有看到此句
不知道是哪位幽默人士加上的?
很有同感阿~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出版過33本羅曼史、女性小說與一般小說的黛博拉‧史密斯是位作品暢銷全國、屢屢獲獎的作者。1996年的《我心已屬》(浪漫新典99)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目前至少有250萬本書行銷全世界。她稱她的書是「南方人家宏觀的浪漫故事」。
studyoma replied on 固定網址
這本書和其他史密斯的長篇小說一樣,讓我一翻欲罷不能,所以我很肯定,現在的Romance Age讓我大部分翻幾頁就束之高閣的,絕對不是我有問題。廢話少說,現在我嘗試來用自己的看法詮釋這書的讀後心得。
首先,史密斯把男女的幼年發展的感情很深刻的建構在藍色柳樹的題目上,而且他也很成功的寫出了柳樹枝的糾葛就像是柯莫兩家的牽扯。第二,他把藍色柳樹單一的題目作了一樹多枝的發揮,例如,瓷器,這一點非常吸引我,(至少,看羅曼史,我不覺得只是很單調的男女感情在發展或在打情罵俏,而是有點專業又可以當娛樂看過去的枝節,這也就是目前的羅曼史很難吸引我的原因,因為談情說愛每一本都有,但要深刻銘心的卻不多)亞德送莉莉瓷器,在莉莉變賣了瓷器之後,很快地又把瓷器買回來。在我看來,他希望擁有莉莉這個珍貴的東西,不惜一切代價要保住她,就好像他不惜一切代價要保住他家族的事業一樣;最後他修補了莉莉曾經打破的瓷器,幾乎如新一樣。另外例如柳樹,就有藍柳的歷史故事帶出兩家感情,瓷器又與藍柳有關。
再者,作者設定莉莉是一個藝術家(或類似藝術家的園藝設計家),她應亞德之邀設計的辦公大樓的柳樹。我讀過之前的讀後心得,也許有人認為亞德是有點軟弱的,這點我倒是持相反看法,我認為那只是一種「鋪陳主角在多年的事情發生的其中,逐漸使自己瞭解他最終的責任與夢想其實就是同一回事的『過程』」。一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他自己認為必須要去完成的目標與責任,在當時那樣的處境下,他認為他必須選擇的當務之急是挽救他家族的事業,那就是他的選擇,然而他的選擇對他不是公平的,卻是出自於他的意願。人生有許多很無可奈何的事,逼迫他必須要去違背他心之所向的選擇。坦白說,假如他太早擁有莉莉,就不會體驗到當莉莉結婚時,他心中的感受,不會體驗到當她兒子死去時,他對她的憐惜與心疼,當他幫助莉莉的丈夫,去建造那座橋而後發生事故時,他心中的痛苦,這痛苦是多層面的,他的妹妹,他摯愛的人的枕邊人,他摯愛的人的兒子,而那兒子,是他每年都會送一隻熊給他的那個小孩,而那玩具熊,在多年以前,他也曾送過給他心目中一直唸唸不忘的女主角,他視為珍寶的人,最終因為事故而失去了她平淡的幸福,但也因為這一連串的悲劇與亞德家人對莉莉的評價,讓亞德明白他在盡了對他的家庭的義務與責任之後,他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責任,他也有權力要去保護他所深愛的人,而在他瞭解這一點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婚姻的束縛了,因為他的太太已經因病死亡,他也已經具有足夠的勇氣與力量,去為了莉莉對抗他深愛的家人。但要為了莉莉去對抗家人,我想對亞德來說也不是容易的。至於莉莉,我認為莉莉之所以能在18歲之後不再依賴亞德,不再對亞德有熱切的期望,也是因為亞德讓她失望,讓她覺得,在她最需要他的時候,亞德是不能幫她的,甚至只是一點點安慰,都是那樣奢侈;以致於她改變了個性,變堅強、變得在某一些程度上世故、也變得對自己愛的人,能夠冷漠。但在本質上,莉莉應該是沒有變的,也可以說,她是偽裝出來,或者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不得不表現出來的一種防衛面具。有幾段情節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1.亞德對莉莉說,我知道我能(我想)保住什麼了,就是你和藍柳莊,他是無疑地無能為力,但是他還是想要用他的財富,他的力量,去留住當時無法屬於他的東西,對他當時眼下的責任與義務來說,莉莉和藍柳莊卻是他遙不可及的奢想。2.莉莉把瓷器摔破了,並且很傷心地說她不是存心的,瓷器將莉莉的手割傷了,亞德很難過,握住了那瓷器的碎片,也讓瓷器割傷了自己,彼此的血融合在一起,加強了他們之間不管發生任何事情,終究必須是要在一起的事實,以及他願意與莉莉一同承擔困境的程度。
我強調的是,一本小說的技巧或用字遣詞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讀了不能留存很深刻的一點什麼在心裡面難以忘懷,那就不是一本好的小說,閱讀不必須是一種享受,但必須是要讓人更能體會到那一點什麼的。我只能說,這一點,史密斯很成功,好的小說家不必去賣弄文字,但他必須要能夠足以世故到寫出動人的感情。過去我以為麥娜做到了,也認為他很成功,但我現在改變看法了,我認為史密斯實在是無人能比了,至於麥娜,因為他有他個人特殊的風格存在,不管他寫的是讓主角多傷心的事情,麥娜總有辦法用一種其他作家難以出其右的幽默的風格(令人噴飯的對話或情節)來結束,讓人又哭又笑;但史密斯不是這樣,所以在我個人心目中來看(不是不可能,但),應該是很難有人能再超越史密斯了。
再者,史密斯讓這本小說裡面的角色,都有很豐富的血肉,亞德的父母、亞德的家人、莉莉、以及買去莉莉家園的人等等,故事不是單一線路進行,而是多角色的生命同時在走他們的人生,這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後我想說的是,林白當初在浪漫新典以前選書都很厲害,浪漫新典是編輯很糟,一本書可以刪到連讀者都知道在刪書,但選書仍有他的品質在。後來的Romance Age,雖然說已經保住了翻譯的質量,但是選書(個人認為)已經無法和當時經典和午夜場相比了。這本藍色柳樹,就見證了當初林白選書的功力,也難怪之前的林白留言版上,編輯會說:「(林白)要是錯過了寫得出藍色柳樹這本書的作者,是會遭雷劈的。」這句話了。只不過,這本書沒看過原文,不知道時間的交錯是否是作者刻意為之,還是林白有意為之,看的時候,有點錯亂,搞不清楚最後亞德和莉莉,到底是幾歲?幾歲又重逢
Vickie replied on 固定網址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
由 a88151 在 發表
查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