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喜歡 Julian,我卻必須遺憾的說我感受不到他四年前曾經「很積極地」尋找失蹤的 Emma。他四處尋覓 Emma 的過程,在書中只有三言兩語,短短幾行的描述。作者沒有讓我「看見」他如何挨村挨鎮地找她,如何在一次次的撲空之中承受失落的苦澀,如何心如刀割的哀傷;作者只有「告訴」我 Julian 找她找得好辛苦,「告訴」我 Julian 踏遍德里和附近每個城市...卻沒有用具體有力的「行動」來當他尋人的見證。
而且我認為 Julian 太輕易相信 Emma 已經死了。只因為遍尋不著,加上 Emma 那個爛前未婚夫 Marcus 的幾句話,就確信她已不在人世。這使我略感失望。我要作者灑一點點愛的狗血。我要小說的男主角堅持到底,拒絕放棄希望,上天下地把每寸草皮都掀開來,瘋狂而絕望地搜尋心愛的女人。這是不切實際的愚蠢浪漫嗎?
大約半年前,花農小可飆淚推薦她的處女作 The Duke of Shadows,讓阿官主婦有幸品嚐到這位年輕新秀的魅力![](http://www.wrnsg.com/sites/all/modules/fckeditor-6.x-1.3/fck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smiley/msn/teeth_smile.gif)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到印度為背景的羅曼史;發生在 1857 年的印度兵變 (Sepoy Mutiny) 的故事也不是首次接觸。然而不管有哪位作者曾選用相同或類似的題材,我私心認為這位年輕新秀 Meredith Duran 的處女作都不會比那些前輩的作品遜色
。刻劃鮮明的歷史加上在動盪亂世中存活的杜撰人物,是熱愛歷史羅曼史的讀者抗拒不了的菜色。
不難看出作者很認真作過功課,生動的刻劃出印度的風情和局勢,在讀的時候,可以在腦中清楚勾勒她以文字描繪的畫面。
我真心認為這絕不是一本讀過之後很快便會遺忘的書。故事有整整一半(前半部)都是發生在印度,它的 exotic setting 是此書在當前一堆以倫敦社交圈為背景的歷史羅曼史中顯得獨特的原因之一。內心戲著墨豐富,作者的筆調相當扣人心弦(即便有讀者認為過於 over-sentimental
)。
儘管其書名和封面強調的是男主角 Julian,我卻覺得女主角 Emma 才是故事軸心。在血腥暴亂中逃亡,歷經重重波折苦難,目睹樁樁慘劇,還背負著「害死」兩個女人的罪惡感,本書的 Emma 可說是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症候群的患者。緊緊纏銬了她四年的枷鎖,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輕易擺脫。不愛黑暗的劇情,不喜歡女主角揹負沉重心理包袱的童鞋,要下單之前請三思。
比 Emma 遭遇悽慘的女主角很多,為何她有讓人眼眶發紅的本事?我想是因為本書的後半部裡,作者用了相當多篇幅去描述她的心路旅程,其遣詞用字也有一種可觸動讀者內心的力量。(阿官確實有被感動到,雖然感動程度不若花農來得深
)。伴隨著閱讀的投入度,我好幾次發現自己淚光閃動。
當然,他們潛入某個收藏家屋子裡「搜畫」之後的那幕銷魂場景,亦居功厥偉![](http://www.wrnsg.com/sites/all/modules/fckeditor-6.x-1.3/fck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smiley/msn/angel_smile.gif)
Julian 是個很不錯的男主角。一個英印混血,既是英國人也是印度人,卻始終無法真正屬於任何一方。他對兩個國家的矛盾忠誠,在故事前半部裡有頗詳足的描述。我喜歡他「找回」Emma 所採取的行動和努力。用地球儀來強迫她回憶並面對過去的那段情節,是我個人十分偏愛的橋段